- 王晋丽;陈喜;张志才;康建荣;胡晋山;
岩溶基岩裂隙水文研究考虑裂隙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建模较难。裂隙-连续介质模型(FC)从原理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刻画实际的渗流形态,是岩溶地区较理想的水文模型。基于裂隙空间形态及分布的统计特性,应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和图论,采用MATLAB程序生成二维裂隙网络原图及三级连通图,将第三级连通图映射到有限差分网格,建立离散裂隙网络(DFN)与MODFLOW相结合的FC渗流模型,编制相应的渗流模拟程序。复现交叉裂隙试验工况,及通过2个多裂隙算例分析有限差分网格分辨率以及裂隙死端对稳定渗流模拟精度的影响,以DFN渗流为准则,验证FC模型代码编写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FC模型模拟的节点水头、总网格流、裂隙长度在粗网格的高估或低估,通过细化网格可大大消除这种影响,裂隙死端对FC模型的MODFLOW网格流模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研究实现了裂隙渗透性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在数值计算单元的表达,将促进对基于连通性的裂隙流的MODFLOW模拟理解。
2025年01期 v.44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钟志彬;冯杰;吕蕾;周其健;李思嘉;薛昌汭;
四川盆地红层砂泥岩中广泛分布石膏夹层,石膏溶蚀形成大量孔洞,加之红层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能,极易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工程结构不均匀沉降变形甚至破坏。为了探究不同流速环境下石膏夹层的溶蚀特性,采用自主设计的溶蚀试验装置开展红层石膏夹层静、动水溶蚀试验,通过溶液离子浓度变化刻画试验中石膏的溶蚀进程。结果表明,静水环境下石膏夹层溶蚀速率随时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幅值较小;动水环境中,石膏夹层平均化学溶蚀速率和瞬时化学溶蚀速率均表现出随时间减小的特征。同时,根据溶蚀量变化曲线发现流速增大后化学溶蚀和机械潜蚀作用均会得到加强。
2025年01期 v.44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吕建兵;陈祖儒;李佳;冯力;董勤喜;王辉;张国才;
石灰岩地区的隧道经常面临排水管淤堵问题,采用模型模拟分析排水管淤堵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较为重要。为得到能够贴合现实工况的预测模型,考虑流场与化学反应耦合,同时结合物质传递过程,构建起对波纹管类型的曲线边界的计算与模拟模型。采用相场法与动网格结合的手段得到在自由液面情况下,结晶生成同时影响诱发流场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内壁摩擦系数为0.2~0.3的情况有较好的准确度,摩擦系数低于0.2时,模拟则出现较大误差,原因可能是低摩擦壁面需要调整壁面函数,同时对沉积公式进行系数修正。内壁摩擦系数高于0.3的情况则因为等效砂砾粗糙度过高,失去边界层,模拟效果较差,模型不再适用。根据上述结果,将对粤北某隧道排水管的应用进行模拟,并根据模型预测的淤堵时间来进行处治,将有效预防排水管的淤堵。
2025年01期 v.44 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 孟庆晗;邢立亭;彭凯;朱文峰;刘连;何强;徐冰;潘潍艳;宋其峰;
为探究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更新能力,基于泉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氚同位素衰减模型,分析泉水及不同层位地下水年龄,以此精确阐明地下水及泉水年龄和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排泄区寒武系地下水年龄在22~85 a,奥陶系地下水年龄在3~22 a,地下水更新能力随深度递减,深层含水层循环能力较弱,在地下水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对深层地下水的保护;(2)根据泉水优化模型测得现泉水年龄为15 a,且近30 a泉水年龄逐渐减小,泉水贡献重心逐渐向浅部补给源转变,这既反映现阶段人工补源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又表明深层含水层破坏后恢复缓慢,导致枯水期泉水位仍逼近警戒水位。
2025年01期 v.44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侯江勇;向钊;胡屿;
黔北大塘向斜区含水系统尚未开展地下水系统划分的相关工作,区内分布多个铝土矿区,铝土矿为顶板直接充水的岩溶充水矿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给区域内铝土矿水文地质特征的客观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文章通过对黔北大塘向斜区地下水系统研究,收集并整理了历史水文地质资料,结合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和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水文地质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具有较完整的补径排条件,主要为地下河系统和分散排泄系统;(2)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地下水系统,即大塘向斜地下河系统和洛龙背斜分散排泄系统。研究成果为区域铝土矿开发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及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44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解子轩;江峰;王若帆;吉勤克补子;史浙明;赵良杰;
文章针对遵义市龙洞地下河系统,采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构建数值模型。通过构建大渗透系数K概化岩溶地下河的水流特性,旨在通过较少的参数达成较高的模拟效率;利用2022-2023年地下河出口流量数据进行模型识别和验证,确保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之后通过示踪试验比较模拟与观测数据,揭示当前溶质运移模拟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误差,尤其用大渗透系数达西流表征岩溶地下河特性的局限性。结果表明GMS在模拟岩溶地下水流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但在溶质运移模拟方面的精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渗透系数大(9 000 m·d-1)的情况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存在一定偏差。通过调整模型渗透系数和设置缓冲带,改善模拟精度,并阐明其对溶质运移范围和速度的显著影响,表明参数优化是提高模型预测准确度的关键。提出针对岩溶地下水模拟的改进措施,包括优化模型的参数设置、引入更复杂的水动力学模型(如EPM、DC和CDC模型)以及提高模型在非达西流动条件下的应用能力。未来应继续探索模型参数的最优化,并通过更多实地验证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性,以期为岩溶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2025年01期 v.44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 丁瑜;甘伟琪;冯磊;颜英军;马飞鹏;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可溶岩分布广泛,岩溶是各项工程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岩溶发育可能造成水库渗漏,对抽蓄电站水库修建具有制约性影响。文章以陕南秦岭某抽水蓄能水库区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钻孔电视成像及压水试验,对灰岩岩溶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岩溶发育特征,评价岩体透水性能。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发育等级为强烈发育,岩溶裂隙普遍发育。溶洞呈串珠状分布,灰色鲕粒灰岩溶洞最发育,棕红色细晶灰岩次之,泥质灰岩溶洞不发育。研究区岩体透水性能为中等-极强,岩体透水性能与岩溶发育密切相关,平均透水率对数与线岩溶率呈线性关系,中等透水岩体岩溶以弱发育为主,强和极强透水岩体岩溶为中等-强烈发育为主。
2025年01期 v.44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